將臨期大對經(O Antiphons)
來源:佚名 作者:天主教周村教區 發表于:2012-12-02 11:12:38 瀏覽:2次
將臨期最后八天(17-24日),教會積極準備慶祝耶穌圣誕,彌撒中選讀的福音,也直接指向主的誕生。
除圣誕前夕那天外,七天晚禱的圣母贊主曲有特殊的對經,采用基督的不同稱號為主題,組成一系列以「啊」開始的經文,統稱為「啊對經」(O Antiphons)或「大對經」(Great Antiphons)。
這些對經均以拉丁文編寫及譜曲,它們順序為:
-「!智慧」(O Sapientia)
-「!上主」(O Adonai)
-「!葉瑟的苗裔」(O Radix Jesse)
-「!達味的鑰匙」(O Clavis David)
-「!東方的旭日」(O Oriens)
-「!萬民的君王」(O Rex Gentium)
-「!厄瑪奴耳」(O Emmanuel)。
這些稱號代表人類對救主的期待,充滿深邃的圣經典故。
更巧妙的是,若我們把每個稱號的拉丁文首字母倒連起來,
便成了基督一句簡潔的回應:ERO CRAS,意即「我明天就要來到」,
彷佛回響著圣經的結語:「的確,我快要來」(默22:20)。
這七句對經約寫于七至八世紀,有共同的結構:
先是一個來自舊約的默西亞稱號,繼續是這稱號的闡釋,
最后以一句「求你快來」(Veni)作引子的祈求作退出。
這些舊約稱號早于四世紀時,已被詩人兼教宗圣達瑪穌(St Damasus 304-384)
和教父兼圣師圣安博(St Ambrose 339-397)率先用來喻指基督。
有些教會常規按不同次序來排列,甚或添加新的對經,
使其總數達到八至十二個不等。
這組大對經是教會的古老常規,是神圣禮儀中的瑰寶,實值得保存和發揚光大。
這些對經被納入彌撒禮儀中,用作十二月十七至廿三日的福音前短句,
與晚禱圣母贊主曲的對經互相呼應。
大對經的拉丁原文如下:
(17) O Sapientia, quae ex ore Altissimi prodiisti, attingens a fine usque ad finem fortiter, suaviterque disponens omnia, veni ad docendum nos viam prudentiae.
(18) O Adonai, et Dux domus Israel, qui Moysi in igne flammae rubi apparuisti, et ei in Sina legem dedisti, veni ad redimendum nos in brachio extento.
(19) O Radix Jesse, qui stas in signum populorum, super quem continebunt reges os suum, quem gentes deprecabuntur, veni ad liberandum nos, jam noli tardare.
(20) O Clavis David, et sceptrum domus Israel, qui aperis et nemo claudit, claudis, et nemo aperit, veni et educ vinctum de domo carceris, sedentem in tenebris, et umbra mortis.
(21) O Oriens, splendor lucis aeternae, et Sol justitiae, veni et illumina sedentes in tenebris et umbra mortis.
(22) O Rex gentium, et desideratus earum, lapisque angularis, qui facis utraque unum, veni, salva hominem, quem de limo formasti.
(23) O Emmanuel, Rex et Legifer noster, exspectatio gentium, et Salvator earum, veni ad salvandum nos, Domine, Deus noster.
12 月17日
對經:!智慧(O Sapientia)!
你由至高者口中發出,無微不至,剛柔并用,治理萬物。
求你快來,教導我們智慧之路。(參看德24:5; 智8:1; 依40:14)
「那么,我們該作什么呢?」(路3:10)-當若翰洗者向人宣講悔改的洗禮,
好迎接默西亞時,群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
不斷要作出許多決定:「我們該作什么呢?」有些決定涉及個人、家庭和事業,
有些卻有關我們人生的基本抉擇:我們面對這些抉擇往往不知所措。
從宏觀的角度看,人類對自身的存在和生態環境,都面臨一個嚴峻的考驗,
若不慎作出錯誤的選擇,不但會危害自己,而且還會禍延后代和整個宇宙。
我們在本性的層面,感到軟弱無助,要面對的問題又往往大于我們的能力,
我們需要來自天上的智慧。在箴言篇中,這智慧彷如生命樹(箴3:18),
又如一位富裕的女主人(箴9:1-6),她在天主創造天地時,
游戲其間,悅樂主心(箴8:22-31)。德訓篇指她發自天主的口中,
好像云彩一樣覆蓋大地(德24:5-6),在選民間支搭帳幕(德24:12-13)。
智慧篇形容她是獨一無二和無所不能的;她雖恒存不變,卻常使萬物更新(智7:27)。
保祿給我們指出,舊約圣經所指的天主智慧,其實就是耶穌基督(格前1:24)。
耶穌是道路,真理和生命(若14:6),即那從至高者口中發出,無微不至,
剛柔并用,治理萬物,并教導我們智慧之路的天主圣言。
「仁慈的上主!你以你的智慧造了人類,使他統治你所造的萬物,
吩咐他以圣德和正義管理世界,以正直的心施行權力:
求你賜給我侍立于你座旁的智慧,因為即便有人是完人,如果沒有出于你的智慧,
他實算不了什么」(智9:1-4,6)。
12 月18日
對經:!上主(O Adonai),以色列的首領,你在荊棘中的火焰顯現給梅瑟,
又在西乃山上頒布十誡。求你快來,伸出援手救贖我們。
(參看出6:2-3; 瑪2:6; 出3:2; 20; 6:6; 耶32:21)
在巴比倫的統治下,猶大王漆德克雅只是個傀儡,絕非選民的救主。
真正的救主是達味的另一個苗裔,他才堪稱為「上主是我們的正義」(耶23:6)
--這稱號原是漆德克雅(Zedekiah)這名字的含義。
耶肋米亞叫選民期待那要拯救他們的「上主」(Adonai),
亦即那要與我們同在的天主-厄瑪奴耳(Emmanuel)(瑪1:24)。
「上主」這名字其實是「雅威」(Yahweh)的代號,猶太人為了避諱天主之名,
便在這名字下面插入了「上主」(Adonai)的韻母,
因為他們認為「不可妄呼上主你天主之名」(出20:7),是指人不可直呼「雅威」。
雅威之名是天主在西乃山啟示給梅瑟的:「我是雅威。我曾顯現給亞巴郎、依撒格
和雅各伯為『全能的天主』,但沒有以『雅威』的名字將我啟示給他們」(出6:2-3)。
這名字對選民來說,就是天主與他們同在的保證,這名字含有
「那今在、昔在及將來永在者」(默1:4)的意義。而上主臨在選民當中,
就是一種拯救行動:「我是上主,我要使你們擺脫埃及人的虐待,
拯救你們脫離他們的奴役」(出6:6),「領以色列的后裔由北方,
由他驅逐他們所到的各地回來,使他們再住在自己的故鄉」(耶23:8)。
天主在西乃山所作的啟示,在耶穌基督身上完滿地實現了。
我們在耶穌身上看見了天主的真肖像(哥1:15),因為他就是那「出自天主的天主,
出自光明的光明,出自真天主的真天主」。
12 月19日
對經:!葉瑟的苗裔(O Radix Jesse),你是萬民的旗幟;在你面前,
列王都啞口無言,萬民都驚奇不已。求你快來,拯救我們,不要再遲延了。
(參看依11:10; 52:15; 哈2:3; 希10:37)
巴比倫消滅猶大國后,達味王室顯然未能滿全選民對救主默西亞的期待:
國家不復在,王室無后繼,一切都似乎落空了。充軍回國后,達味的后裔
則魯巴貝耳只重修了天主的圣殿,卻沒有為選民復興國家。
稍后,瑪加伯家族雖然成功復國,并重新創建短暫的王朝,
他們卻不是裔出達味(而是肋味后裔)。選民的期望仍然未能實現。
達味的王室就像一株被砍倒的大樹,一切希望就此退出。
可是,上主的計劃和許諾是出人意表的,就像一棵被砍倒的橄欖樹,
嚴冬一過,就在僅余的樹干上冒出一個嫩枝,不久竟扎實茁壯起來,
延續了橄欖樹的生命。
依撒意亞先知就以這經驗來鼓勵選民,在絕望中依然信賴上主,
因為「由葉瑟的樹干將生出一個嫩枝,由他的根上將發出一個幼芽……
那一日,
葉瑟的根子將成為萬民的旗幟,列邦必將尋求他」(依11:1,10)。
耶穌就是先知所預言的葉瑟苗芽,是那「出于達味家族的后裔」(默22:16)。
但這位耶穌并不以君王的姿態而來,卻以「上主仆人」的形像出現,
故此先知提醒選民:「請看,我的仆人必要成功,必要受尊榮,必要被舉揚,
且極受崇奉。就如許多人對他不勝驚愕……眾民族也都要對他不勝驚異,
眾君王在他面前都要閉口,因為他們看見了從未向他們講述過的事,
聽見了從未聽說過的事」(依52:13-15)。這令人不勝驚異的事,
就是天主竟降生成人,為拯救我們。這是個極大的奧秘,我們面對它只能閉口無言。
這對經不但請求默西亞快來,而且還懇切的祈求說:「求你快來,
拯救我們,不要再遲延了」。我們之所以這樣祈求,是因為哈巴谷先知告訴我們:
「這神視有一定的時期,最后必要實現,決無欺詐;若遲延了,你應等待;
它必定來,決不誤期」(哈2:3)。希伯來書的作者也引用先知的話說:
「原來你們所需要的就是堅忍,為使你們承行天主的旨意,而獲得那所應許的。
因為還有很短的一會兒,要來的那一位,就要來到,決不遲緩」(希10:36-37)。
將臨期提醒我們要期待上主,要和圣神和新娘(教會)一起祈求說:「你來吧!」
好使「凡聽見的也要說:你來吧!」(默22:17)主,愿你的國來臨!
12 月20日
對經:!達味的鑰匙(O Clavis David),你是以色列的權杖,你開了,
無人能關;你關了,無人能開。求你快來,救拔那坐在黑暗和死影下的人,
解放受壓迫的人民。(參看默3:7; 依22:22; 42:7; 詠107:10,14; 路1:79)
默示錄的作者用了先知論王室家宰厄里雅金的話放在耶穌身上:「那圣潔而真實的,
掌有達味鑰匙的,開了無人能關,關了無人能開…」(默3:7; 依22:22),
喻指耶穌有天國的一切權柄。耶穌以這鑰匙釋放「那坐在黑暗和死影下的人,
解放受壓迫的人民」(依42:7; 參看詠107:10,14)。
這正是洗者若翰的父親匝加利亞所預言的,耶穌就是那高升的旭日,
「為光照那坐在黑暗和死影中的人」(路1:78-79)。
天主藉依撒意亞先知給予猶大王阿哈次的征兆,就好比一柄開釋疑難的鑰匙,
可是他卻沒有接受(依7:10-14)。人類一直期待著一柄解決一切疑難的鑰匙,
耶穌卻滿全了這期待。
耶穌不但釋放我們的疑難和肉體上的痛苦,他也釋放我們心靈的桎梏和頑固。
一個安息日,耶穌在會堂講道時治好了一位傴僂的病婦,
會堂長怪責他在安息日上治病,他便這樣回答說:「假善人哪!
你們每一個人在安息日,有不解下槽上的牛驢,牽去飲水的嗎?
這個女人原是亞巴郎的女兒,她被撒殫纏住已經有十八年了,安息日這一天,
就不該解開她的束縛嗎?」(路13:10-17)當耶穌治好這婦人時,
我們就好像聽見一柄鑰匙轉動的聲音,打開了她頑疾的枷鎖,
同時也打開了我們頑固和墨守的心結。
12 月21日
對經:!東方的旭日(O Oriens),你是永恒光明的光輝,正義的太陽。
求你快來,光照那坐在黑暗和死影下的人民。
(參看匝6:12; 拉3:20; 詠107:10; 路1:78-79; 依9:1)
雅歌作者把天主與人類的關系,比作一位新郎熱切渴望與新娘永遠結合。
在愛人眼中,這新郎就好像一只跳過山崗,躍過丘陵,
向她奔來的羚羊或小鹿(歌2:8-9)。教會渴望基督的來臨,
側耳細聽他的聲音(歌2:8),圣神慫恿新娘教會,
并與她齊聲說:「你來吧!」(默22:17)將臨期的高峰已在眉睫,
教會引頸長盼,希望得見這東方升起的旭日:「看,有一個人名叫旭日(Oriens),
他要自動升起」(匝12:6拉丁譯本),「正義的太陽將要升起,
以自己好似箭羽的光芒普施救恩」(拉3:20)。
我們對耶穌誕生的日期無法考證,昔日羅馬教會訂定了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慶祝主的誕生,目的是要替換羅馬常規的太陽節(Sol Invictus),
因該天是冬至后日照時間由最短逐漸加長的日子。更大的理由是,
基督被喻為正義的太陽,以他的真光普照世人,并施以救贖。
「這是出于我們天主的慈懷,使旭日由高天向我們照耀,
為光照那坐在黑暗和死影中的人,并引我們的腳步,
走向和平的道路」(路1:78-79)。
新一天的開始常能帶給人重新振作的希望,徹夜不寐的病人渴望黎明的來臨,
準備出發旅行的小孩急不及待的等候晨曦的來臨,
看更守夜的人巴不得曙光立即出現,心懷大志等待大展拳腳的人
急待旭日高升--這些經驗都加深我們期待基督的來臨。
「天主是光,在他內沒有一點黑暗」(若一1:5)。在基督內「有生命,
這生命是人的光。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決不能勝過他」(若1:4-5)。
12 月22日
對經:!萬民的君王(O Rex Gentium),你是眾百姓的希望,
使雙方合而為一的角石。求你快來,拯救你用泥土造成的人類吧!
(參看蓋2:8; 依28:16; 弗2:14,20; 創2:7)
耶穌回答比拉多說:「我是君王,我為此而生,我也為此而來到世界上,
為給真理作證」(若18:38)。我們可以說,他也為此而死,
因為在他十字架的罪狀牌上寫著:「納匝肋人耶穌,猶太人的君王」(若19:19)。
可是耶穌不但是猶太人的君王,也是萬民的君王。在今日民主風氣極盛的時代,
我們有時真難明白,耶穌為何竟以君王自居!
這疑難來自歷代君主的統治者姿態,加上許多王室成員的丑聞,
使人對王者生成負面的印象。
耶穌貴為天主和萬物的主宰,是名符其實的宇宙君王,
但他卻以自己的生命給人指出,為王的真正意義是什么:
「我為此而來到世界上,為給真理作證」。他又說:「人子不是來受服事,
而是來服事人,并交出自己的性命,為大眾作贖價」(谷10:45)。
他又教訓門徒說:「外邦人有君王宰治他們,那有權管治他們的,稱為恩主;
但你們卻不要這樣:你們中最大的,要成為最小的;為領袖的,要成為服事人的。
是誰大呢?是坐席的還是服事人的?不是坐席的嗎?
可是我在你們中間卻像是服事人的」(路22:25-27)。
這位萬民的君王,是眾百姓的希望(蓋2:8拉丁譯本),
又是天主置于熙雍的精選角石,使信賴他的人不致動搖(依28:16; 弗2:20)。
在耶穌身上,尤其在他的十字架上,萬民都合而為一,
結合成一個新人類(弗2:14-16)。這人類正是天主按自己的肖像,
以泥土造成的(創2:7)。
12 月23日
對經:!厄瑪奴耳(O Emmanuel),我們的君王和立法者,列邦的期望,
萬民的救主,我們的天主。求你快來,救贖我們。
(參看依7:14; 8:8; 創49:10; 依33:22)
「厄瑪奴耳」這個名字予人無限的慰藉,使人有莫大的信賴和安全感,
因為它的意思就是「天主與我們同在」。昔日依撒意亞曾以厄瑪奴耳的預言
來振奮頹喪的猶大王阿哈次(依7:10-17),天使也同樣以厄瑪奴耳的誕生,
來激勵充滿疑慮的義人若瑟(瑪1:23)。
厄瑪奴耳這個名字雖然在圣經上只出現了幾次,但「我(天主)與你同在」
這句話,卻多次成了人們的鼓勵和安慰(參看詠23:4):梅瑟(出3:12),
若蘇厄(蘇1:5),基德紅(民6:12-13),耶肋米亞(耶1:8),瑪利亞(路1:28)
和宗徒們(瑪28:20),都是因了這句話才有勇氣完成他們的使命。
天主與我們很接近,他就在我們中間。他是無限偉大的,天地也無法容納他;
但他也是微小的,以致可以居于我們心中。每年的圣誕節都在提醒我們,
天主要和我們接近,甚至自愿成為我們當中的一個,成為真正的厄瑪奴耳。
我們無須畏懼,因為「上主是我們的立法者,上主是我們的君王,
他必拯救我們」(依33: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