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9日 星期六 在線留言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 |
首頁教會公告教會動態信仰見證彌撒讀經圣經影視圖片文獻圖書禮儀思高圣經每日禮贊 |
![]() |
![]() |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圣經 >> 圣經講道 >> 四旬期 03 主日(丙年) 背道而妄行,天不使之吉(路 13:1-9) |
四旬期 03 主日(丙年) 背道而妄行,天不使之吉(路 13:1-9)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天主教周村教區 發表于:2022-03-19 20:17:59 瀏覽:2次
四旬期 03 主日(丙年) 背道而妄行,天不使之吉(路 13:1-9) 文/高超朋 四旬期的主題是悔改皈依,本主日的福音中,耶穌藉著兩個悲慘事件和一個比喻來告訴我們要及時悔改并結出果實。 當時的巴勒斯坦是羅馬人的殖民地,一些從加里肋亞來耶路撒冷朝圣的猶太人遭到比拉多當局的血腥屠殺,并把他們的血混合在他們的祭品中,這不但是對猶太人的鎮壓,也是對猶太信仰的褻瀆,比拉多欲藉此提升羅馬統治的威懾力。另一個事件就是史羅亞塔倒下,壓死了十八個人的慘劇。猶太人相信人所受的一切懲罰都與所犯的罪相稱,換句話說,罪越重,受的禍患也越大。若望福音中,當門徒碰到一個胎生的瞎子時,很自然地問耶穌:“辣彼,誰犯了罪?是他,還是他的父母,竟使他生來瞎眼呢?”(若 9:2)在這樣的思想背景下,這兩起慘案中受難者都是“罪有應得”或“活該”。 耶穌對這兩起慘案卻給出了與猶太人不一樣的看法:“如果你們不悔改,你們都要同樣喪亡”。耶穌并無意回答“天災人禍是不是天主對罪人的懲罰”這個問題,祂也沒有說這些人是否因為犯罪而受罰,祂反而提醒我們:如果不想喪亡,就要悔改。這是耶穌一貫的做法,就連走向加爾瓦略山的苦路上,耶穌也向跟在祂后面痛哭的婦女們說:“耶路撒冷的女兒!不要為我哭泣,卻要為你們自己和你們的子女哭泣”(路 23:28)。藉著這兩個事件,耶穌強調只有不悔改而帶來的靈魂的喪亡才是最慘的事。天災人禍每天都在發生,但只有真正的悔改才能夠拯救我們,但是,到底有多少人了解到耶穌的這段話呢? 天災、人禍及意外事件幾乎充斥著每天的新聞:地震、臺風、火災、車禍、礦難、戰爭、迫害等等,造成生命的傷亡及財產的損失,就好像獻祭時被屠殺的加里肋亞人和史羅亞塔倒塌壓死的十八個人一樣。很多人只是以旁觀者的心態看看這些新聞而已,有人在慶幸自己幸免于難,也有不少人會像當日的猶太人一樣,認為這些死者有罪(作孽)才招致這樣的死于非命。但耶穌卻不愿意我們去評論他人的命運,而要我們從這些不幸事件中學習如何悔改,以躲避永遠的喪亡。永遠的喪亡比意外肉身的死亡要嚴重許多。這些死于非命的人提醒我們加緊悔改,而不是思量他們犯了什么罪而有此報應。 悔改的目的是為了結果實,沒有結果實的悔改是假的。福音中耶穌也用無花果樹設了個比喻,要求我們結果實。這比喻的寓意非常清楚:猶太人是天主的葡萄園:天主把猶太人放在自己的葡萄園里,悉心栽培,希望他們結出果實,但他們頑固,不肯悔改。天主決定:要加以砍伐——施于懲罰;基督就是園丁,求圣父寬限,再給他們悔改的機會;揭灿帽M方法,勸他們悔改。如果他們還是不肯悔改,那后果將是喪亡。 耶穌為我們求得了悔改的時間,我們要珍惜善用。但這悔改的時間不是無限的,而是“再留它一年吧”。因此,人不單需要悔改,并且必須及時悔改,且“結出與悔改相稱的果實”(路 3:8)。天主給人時間悔改,表達祂的容忍大方,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們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及時悔改,否則就是永遠的喪亡。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有過之人,必須藉著悔改,才能獲得寬恕和救恩。 荀子在其《天論》中說過:“倍(背)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字面意思是若違背道義,胡作非為,則天也不能使之吉祥,用在人的得救上就是:若不悔改,就要喪亡,與福音中耶穌的“如果你們不悔改,都要同樣喪亡”的教導異曲同工。 我們從三個方面來反省今天的福音:一、平常心;二、悔與改;三、結果實。 天災人禍每天都在發生,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今天福音中提到的事件放到現在應該可以登上新聞的頭版頭條,其標題可以非常醒目:“在圣殿祭獻的加里肋亞人慘遭比拉多屠害”和“史羅亞塔倒下,十八人喪命塔下”。面對比拉多的暴行,其他猶太人嚇得目瞪口呆,雖怒火中燒,卻敢怒不敢言。他們沒有膽量去詰難比拉多,但心里卻充滿著疑惑:這些加里肋亞人犯了什么罪,才招此殺身之禍?他們沒有勇氣向比拉多討要公道,卻把矛頭指向天主:“天主為什么會允許這么令人發指的事情發生?”為了讓他們明白,耶穌提起了當時另一樁新聞,就是史羅亞塔在建造時突然坍塌,十八個人被壓死。這事如果發生在今天,人們的第一反應一定是向城建部門、施工單位、及監管部門興師問罪,要求嚴懲相關的失職人員。然而當時猶太人的第一反應卻是:這些被壓死的人到底犯了什么罪,要遭此滅頂之災? 天災人禍中的遭難者都是罪有應得嗎?不僅僅猶太人,就連我們都有一種近乎本能的因果報應的判斷:當不幸(疾病、考驗、磨難、不順、失敗或信仰上迫害)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我們會怨天尤人,會自責地問:“我到底做錯了什么?老天要這樣懲罰我?”當不幸發生在他人身上時,我們會認為他們可能比其他人“更有罪”,或會問:“這些人做錯了什么,要遭此報應呢?”然而耶穌卻指出,這些人的不幸與他們的善惡并沒有必然的內在聯系,祂清楚地說:“你們以為他們比耶路撒冷的其他一切居民罪債更大嗎?不是的”。耶穌進一步告訴我們真正的不幸:“我告訴你們: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同樣喪亡”。唯一可以避免喪亡的方法就是悔改。耶穌愿意我們明白:我們都是罪人,都有可能隨時滅亡,積極面對困難和災難的態度就是悔改。 生命原本是一份恩賜,但我們經常將生命看成是我們應該擁有的,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因此,當有不幸發生時,我們會覺得不應該或委屈。耶穌的教導幫助我們以一顆平常心看待生命中的悲歡離合,不怨天,不尤人,從天主手中即接受恩惠,也接受災禍(約 2:10)!拔页嗌砻撾x母胎,也要赤身歸去;上主賜的,上主收回。愿上主的名受到贊美”(約 1:21)。大多數的不幸是任意發生的,正如前來朝圣的加里肋亞人和十八個耶路撒冷人的遭遇一樣。這樣的情況并不一定涉及罪。正如破壞紅燈區的龍卷風(或地震、大火)也會破壞圣堂,導致罪人和熱心教友喪生。當不可避免的不幸發生時,只有悔改才受用不盡。 面對生命中的不幸,耶穌不愿意我們把重心放在“問責或追責”上,祂更愿意他們從發生的一切中獲得真正的益處。作一個置身事外的旁觀者,或對事情評頭論足,或刨根問底都不會給我們帶來救恩。面對不幸,耶穌愿意我們思考的問題是:這為我們的生命有什么信息?我們從中可以學到什么?這樣問的時候,我們就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與之有關的當事人。只有我們“身臨其境”,才會明白任何事都可能發生,人可以僥幸一兩次,卻無法僥幸一生。若不幸發生了,我們應以平常心去面對生活上的挫折,從中體驗天主的祝福。因為,“罪惡在那里越多,恩寵在那里也越格外豐富”(羅 5:20)。如果所發生的事件可以激發我們悔改皈依,反思自己的生命與天主的關系,那才是真正的益處。 每當發生不幸時,最重要的是平常心。我為單國璽樞機的生命故事而深受感動。當他得知自己患肺腺癌時,第一反應是質問天主:“為什么是我?我既不抽煙,也不酗酒,怎么會是我?”祈禱了約半小時后,他便心情平靜下來,自問到:“為什么不是我?為什么患絕癥是都該當是別人?我有什么特權不得此癥?”最后他感謝天主讓他患癌癥,因為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生命還有多久,但他卻因為癌癥而大致知道了,這是多大的恩典呀。按照單樞機個人的體驗,他患癌之后所做的“生命告別之旅”帶來的福傳效果比做主教帶來的影響更大,這是他從沒有想到的。他在告別演說中常說:“不要成為疾病的奴隸,要反過來讓疾病成為小跟班、小天使”。面對常人認為的不幸,單樞機平淡地說:“得了絕癥之后,我便把‘肺腺癌’交給醫師,將調養交給自己,將末期肺腺癌交給安寧療護,把遺體交還大地,將財寶留給心愛的朋友,將靈魂交給天主”。 他是我遇到的第一個在世時就為自己的殯葬彌撒預錄好講道詞的人。他面對“不幸”的平常、坦然及努力見證(結果實)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平常心讓我們不偏不倚,不自我中心,不自怨自艾,不歸咎,當我們把一切都看開了,就容易調整自己生命的方向(悔改),重新審視自己與天主的關系,更容易激發我們的悔改之情。 從兩個悲慘事件中,耶穌邀請我們悔改:“我告訴你們:如果你們不悔改,你們都要同樣喪亡”。這兩個事件中的遇難者已成為歷史,他們的命運已經無法改變(當然在社會及正義層面上,應該要追責、要賠償、討公義,但耶穌關注的是精神層面的益處,祂所講的“喪亡”不是指肉體的死亡,而是指靈性生命的喪失),而耶穌的聽眾的命運仍有改變的余地。耶穌沒有譴責那些求問祂的人,反而給他們指出道路,因為祂的使命不是譴責,而是救贖:“因為天主沒有派遣子到世界上來審判世界,而是為叫世界藉著祂而獲救”(若 3:17)。 雖然不是所有的不幸都是罪的結果,但罪有時會導致悲劇,天災人禍背后多少都有人為的因素(比如比拉多的殘忍,豆腐渣的史羅亞塔)。我們都是罪人,為了我們的得救,耶穌呼吁我們悔改,好能逃過喪亡的災禍;诟牡暮粲,顯示出為祂的聽眾不是太遲,救恩仍是可能的;诟牡暮粲,雖然本身具有天主懲罰的意思,但更具有寬恕的應許。 耶穌要我們悔改,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受罰是出于我們咎由自取,正所謂“自作孽,不可活”“多行不義必自斃”。如果人一定要倒行逆施,就是老天爺也不會保護的——背道而妄行,天不使之吉。 “悔”就是覺悟到自己過去做得不對,并愿意為過錯而做出相應的補救。 很多教友認為自己既沒有殺人放火,也不曾犯奸偷竊,可能只是背地里講了幾句閑話或忘記飯前祈禱而已,又不是什么大錯,要痛悔那么嚴重嗎?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罪就是“失去了罪的意識”,倘若我們不察覺、不承認自己的過錯,就更談不上“改”!案摹币环矫鏁拚e誤的方向和思維模式,另一方面會提升我們的信仰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比如,浪子回頭比喻中,浪子先后悔自己的過錯,啟程回家,回家后,還要不斷努力做個孝順的好兒子。耶穌要求的“悔改”主要不是為了過去的罪做補贖,而是要我們重新做人,“改過”是為了“遷善”,朝向天主預許的美善前進。 耶穌要我們放棄那種因果報應般的天主懲罰的思維模式,這也是悔改。很多人以為天災人禍或生命中的不順心及磨難都是因為犯罪所受的懲罰,正如傳統的經文中就有“因我有罪,降此災難”之說。當然,我們的過錯會帶來對應的效果,比如割破手就會疼、會流血,但卻不是天主的懲罰。天主愛我們都愛不過來呢。 “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祂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若 3:16)。耶穌也說過:“有那個人,兒子向他求餅,反而給他石頭呢?或者求魚,反而給他蛇呢?你們縱然不善,尚且知道把好的東西給你們的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之父,豈不更將好的賜與求祂的人?”(瑪 7:9-11)做父母的尚且不會去害自己的孩子,天主比我們的父母要好的多,更不會“害”我們。 那些被比拉多殺害的人和被史羅亞塔壓死的人,喪失的不過是這個塵世的肉體生命,可是耶穌說如果我們不悔改,喪失的將是我們自己,這比喪失肉體的生命要嚴重的多。耶穌說過:“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賠上了自己的靈魂,為他有什么益處?”(瑪 16:26)一個不悔改的人,將是一個要賠上靈魂的人,其下場會比那些死于天災人禍的人更悲慘,更可憐。 我們要注意園丁對主人說的話,他說:“主人,再留它一年吧!”這句求情的話給我們展現了悔改的急迫性,同時也意味著悔改的機會不是無限期的。 雖然天主很有耐心,給了我們一次又一次的機會,但也就是“一年”,如果還不結果實,將會被砍掉。難道天主的仁慈忍耐是有限度的嗎?當然不是。天主是“自有者”(讀經一),不受時間的約束,祂的仁慈是不會改變的,而且是無限的,但問題是我們的生命卻是有限的。生存在限定的時間和空間里,我們要在這有限的現世生命里,去結永生的果實,即獲得永生的資格。 面對人的罪惡,天主無意要懲罰人。天主為什么容忍罪人執迷不悟?相信除了愛之外,沒有其它更合理的解釋。這也正是耶穌緊接著講無花果樹比喻的意思。 無花果樹的比喻說,一個主人在葡萄園里種了一棵無花果樹,三年之久也沒結出果實,就叫園丁砍掉它。園丁求主人再容忍它一年,給它再松土加肥,希望它能結果。如果再不結果實,就將它砍掉。很多學者從靈性生命的角度來解釋耶穌說的這個比喻:主人是天主,葡萄園就是我們這個世界,園丁就是耶穌基督,而這棵無花果樹就是我們每個基督徒。每個基督徒都是要結果實的,如果還不結果實,就要被砍掉。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們被種在天主的葡萄園里,這是多么良好的開端!還有園丁耶穌的悉心照顧,以及教會的陪伴。如此優厚的條件,可是,如果我們不努力,也無法結出果實。無花果樹要結無花果,葡萄樹要結葡萄,那我們該結什么呢?我們要結的果實就是一般意義上說的:修德立功。當世人在爭權奪利的時候,我們卻尋找真理,為天主作證,這就是修德立功;當世人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時候,我們卻努力慈悲如同天父,在寬恕和接納中實踐愛,這就是修德立功;當世界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大打出手,甚至兵戎相見的時候,我們卻在為迫害我們的人祈禱,這就是修德立功。這些都是信仰所結的果實,我們也因此給世界注入了正能量。 上主富于仁愛寬恕,但天主的仁愛寬恕并不是我們偷懶的借口。如果不悔改,結果是喪亡;如果不及時悔改,并結出圣德的果實,也會被砍掉。人如果不結果實,繼續過著耽擱蹉跎、遲延悔改的生活,那么他就要準備好去面對跟那棵不結果的無花果樹相同的命運。因此,我們應該反。何医Y果實了沒有?結了多少果實?結的什么果實? 我們要反。何一诟牧藳]有?我的生命狀態是什么樣的?我如何能藉著悔改在耶穌基督內結出更多更好的果實?
相關文章
|
|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教會動態 |
在線留言 |
新浪微博 |
天主教論壇 |
聯系我們 天主教周村教區 地址:山東省淄博市杏園東路10號 電話:18816121560 E-mail:yesushanmu@163.com QQ群:158016813 CopyRight © www.sailts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