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日君樞機主日講道:我們想見見耶穌
來源:朝夕相隨 作者:天主教周村教區 發表于:2012-03-23 08:25:01 瀏覽:6次
作者:陳日君樞機
乙年四旬期第五主日
耶 31:31-34 詠 51:3,12-13,14-15 !5:7-9 若 12:20-33
有些希臘人來找斐理伯,請他介紹他們去見耶穌,斐理伯就同安德肋一起去把這事告訴了耶穌。有人有興趣認識師傅,為宗徒們該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教會悉心栽培慕道者,準備他們在復活夜領受圣洗大禮。整個四旬期也無非是為了更進一步把耶穌介紹給這些兄弟姊妹。
這個主日已是圣周前最后一個主日,今天的讀經特別濃縮地、撮要地再次把耶穌的真面貌介紹給他們(當然也介紹給我們)。圣若望是我們的導師,他曾詳細紀錄耶穌傳道第一周的事跡,現在又詳細紀錄最后一周的事跡。
照若望記載,耶穌聽說有希臘人想見他,他有很大的感觸,他說:“人子受光榮的時辰到了”。當然,救恩開放給外邦人(給全人類)是耶穌的最大光榮;但這救恩的完成還需經過一段奧秘的路程:“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里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結出許多子粒來。”生命的代價是死亡,救恩的代價是苦難,且是真正的苦難,使人懼怕的苦難,連耶穌在這苦難前也“心神煩亂”;可是這苦難的時辰也正是光榮的時辰。
耶穌說:“當我從地上被舉起來時,便要吸引眾人來歸向我。”若望故意用“被舉起”這個兩義詞來表達:“被舉在十字架上”及“被舉升天”是絕對分不開的。這苦難的時辰到了,救恩也就將被開放給全人類了。整個圣周就是為紀念并重演耶穌受難及復活的事跡,也就是新生命的來臨。
讀經一,耶肋米亞先知生活在選民歷史上最悽慘痛苦的時期,他體驗了亡國和流徙的苦,天主卻借他的口,講了最使人興奮的預言:一個新的、永恒的盟約,不是刻在石板上,而是刻在人心上的盟約。
猶太人一向以為盟約當然是永恒的,但先知強調天主要建立一個“新的”盟約,“與我從前親手領他們的祖先出離埃及時,所訂立的不同。”“我要將我的法律放進他們的肺腑里,寫在他們的心頭上。”我們知道這藉耶穌以苦難賺得的圣神才能成功,他的德能才使我們鐵石的心變成血肉的人,使干涸的田地得到滋養;為盲目的我們開眼,使我們認識全部真理。
讀經二是為教難中的初期教友(多數是猶太人)寫的。作者指出耶穌是真人真天主;因為他是真人,所以他才會“涕哭哀號”,才能代表我們藉著“苦難”表示“服從”;因為他是真天主,他的復活成了我們復活的開始,成了我們“獲得永恒救恩的根源”。
教會不厭其煩地把這逾越奧理,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訴我們。我們不是很想“見見耶穌”嗎?這就是耶穌的真面貌!
更重要的是,我們(候洗者和老教友)該知道跟隨耶穌,做他的徒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誰若事奉我,就該跟隨我。這樣,我在哪里,我的仆人也要在哪里。”
記得(大概一九五○年吧)恩理覺主教曾來慈幼會修院祝圣幾位執事,他的證道辭就是解釋上面這幾句話:耶穌在那里,他的仆人(執事Diaconus原意就是“仆人”)也要在那里。耶穌在苦路上,他的仆人也要走苦路。耶穌在十字架上,他的仆人也要被釘在苦架上。當然,耶穌最后回到天父懷抱中,他的仆人也會永遠分享他的光榮和喜樂。恩主教一九五一年逝世,我將這幾句話當作他的遺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