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死亡而更顯美麗和珍貴
來源:網絡 作者:天主教周村教區 發表于:2014-10-25 09:21:46 瀏覽:2次
內容提要:
前言
人一輩子都在趕路,有的人在奮力地奔跑,有的人在不緊不慢地踱著方步,也有的人站在原地茫然四顧,不知自己從何處來,又該往何處去。 我們的生命是脆弱的,每個人注定都要死亡。但是,基督徒將自己的死亡與基督的死亡連在一起,把死亡看成是走向基督的路途、進入永生的門徑(參閱教理第1020)。

前言
人一輩子都在趕路,有的人在奮力地奔跑,有的人在不緊不慢地踱著方步,也有的人站在原地茫然四顧,不知自己從何處來,又該往何處去。 我們的生命是脆弱的,每個人注定都要死亡。但是,基督徒將自己的死亡與基督的死亡連在一起,把死亡看成是走向基督的路途、進入永生的門徑(參閱教理第1020)。
《圣經》啟示我們,自從天主借著耶穌分擔了我們脆弱和必死的生命,死亡再也不能掌權,生命成為勝者。因為耶穌道成肉身的最大奧秘在于天主借著耶穌而成為人,使得我們人性的肉身得以穿上神性的生命。圣保祿宗徒說:「幾時這可朽壞的,穿上了不可朽壞的;這可死的,穿上了不可死的,那時就要應驗經上所記載的這句話:『在勝利中,死亡被吞滅了。死亡!你的勝利在那里?死亡!你的毒刺在那里?』」(格前15:54-55)。因此,耶穌帶走了我們存在的有限性,而賦予我們的生命以永恒的價值。 教會訓導關于萬民四末(死亡、審判、天堂和地獄)的道理就是為喚起人的責任,善用自由,努力以永遠的歸宿為目標。同時,這也成為請人皈依的迫切呼吁:「你們要從窄門進去,因為寬門和大路導入喪亡;但有許多的人從那里進去。那導入生命的門是多么窄,路是多么狹!找到它的人的確不多」(瑪7:13-14)。
死亡是一個「未知數」,我們不知道何時何日告別此塵世。但我們必須遵從主的勸告,時常警惕,期望在結束了我們現世生命的唯一旅程之后,能與主同赴天宴,并加入受祝福者的行列,不要像懶惰的惡仆,被貶入永火及外面的黑暗中,那里將有「哀號切齒」(參閱教理1036)。所以,當天主還賜給人「悅納的時候和救恩的日子」(格后6:2)時,悔改更新。事實上,死亡能啟發我們對天主圣善的敬畏,為天國正義而獻身,并宣告「所希望的真!梗ㄨI2:13)。
隨著時間的進展,教會在一年中分為不同的禮儀時期、慶節,以及不同的禮儀日等,通稱這一年的循環為禮儀年度,或簡稱為「禮儀年」。在《禮儀憲章》第102號中指出:「教會如此(藉禮儀年)紀念救贖真跡,給信友敞開主的德能與功勞的財富,并且以特有的方式使奧跡時;瞵F臨在,使信友親身接觸,并充滿救恩!够剿蓝鴱突畹挠庠綂W跡,啟示了基督徒死亡的意義。因此,我們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基督身上。那在基督耶穌內去世的基督徒是「出離肉身,與主同在」(格后5:8)。
為此,我們要在主基督內不斷地默想死亡,警醒自我,珍愛生命,奔向永恒。今天,我們愿與諸位兄弟姊妹一起分享和探討的內容包括:一.由死亡管窺人類生命的終極意義。二.死亡具有三個確定和三個不確定。三.基督信仰確認死亡祇是生命的改變,并非毀滅。結束語。
一.由死亡管窺人類生命的終極意義
在宇宙的萬事萬物中,死亡仍是一個奧秘。所有的人,不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凡夫俗子,不論是情愿或者不情愿,都在死亡面前保持著謙恭而卑微的姿態。換言之,「人人要死」已成為「地球人」的「不變定律」和「必然結果」。
死亡,意味著生命生物性的終結,人無法在生物意義上漠視死亡。人所具有的鮮明的自我意識試圖極力越過死亡這有限的溝壑,進入永生的福地,死亡的困惑由此產生。探尋死亡的奧秘不僅是文明人的時髦,或是現代人痛苦的存在所產生的旨趣,其實在原始人那里我們也發現了同樣的境遇。 死亡,作為和愛情一樣古老而永恒的主題,穿越種族和時代的隔閡在一代代生者的人生字典里反反復復地被重提與推敲。
死亡是一個嚴肅且不可回避的命題。樂觀主義的人世論「以生否定死」: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何必對死耿耿于懷?姑且將死亡棄置一旁,充實而豐富地走完人生,實現人生價值?鬃訉Υ劳龅膽B度是:「未知生,焉知死?」伊壁鳩魯直言不諱地說:「一切惡中最可怕的死亡,對于我們是無足輕重的,因為當我們存在時,死亡對于我們還沒有來,而當死亡時,我們已經不存在了!
理性主義者也曾試圖以理智克服對死的恐懼,用生的意義替換死的無知。斯賓諾莎更指出:「自由人,亦即依理性的指導而生活的人,不受畏死的恐懼情緒所支配,而直接地要求善。亦即:他要求根據尋求自己的利益的原則,去行動、生活,并保持自己的存在。所以他絕少想到死,而他的智慧乃是生的沉思!
與此相對,悲觀主義則「以死否定生」。生是死的起點,人生就是一場慢性死亡。結局是命定的,過程又有甚么意義?既然泡泡遲早會破滅,把泡泡吹得再大又有甚么意義?宿命論者直接勸說人們屈從命運的安排,就如著名的《沉思錄》一書的作者馬可.奧勒留曾形象地比喻為:「人死……如演完一出戲,應當心平氣和地退出舞臺!
樂觀者執著于生,無視死;悲觀者祇看到死,忽略生。介于兩者之間的超脫論,對死亡也采取豁達態度,所不同的是,宿命論者是不得已而接受死亡,超脫論者則把死亡看做是對自然的回歸。而我國民間宗教,譬如道家教人看破人生的有限,把小我化入宇宙的大我,以達于無限,于是達到莊子所謂「齊生死」、「不知說生,不知惡死」的境界。
有史以來,人們一直采取種種態度面對死亡,但對死的恐懼依然無時無刻縈繞在心底。眾所周知,基督宗教強調靈魂不死,而東方佛教主張生命輪回。實際上,除非造物主──天主的啟示與光照,沒有人能真正洞悉死亡,也沒有人會對死亡毫無恐懼;叫叛龈嬖V我們,因著死亡促使人追求永恒的生命,同時也促使人尋獲個體存在的終極意義。
人活著或人類存在的終極意義,即有意義的人生,必然是為人類大家庭的有序繁衍與健康發展,奉獻和貢獻了個體的一切的正能量人生。而不是那種窮奢極欲、尸位素餐、縱情聲色、行尸走肉般的空耗能不做功的人生,更不是貪腐濫權、栽贓陷害、吞噬同類、陰謀詭計危害社會與人類的負能量人生。因此,把我們個人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服務社會人群中去,必將獲得真正的幸福,必將使生命綻放光彩!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把生命福音的喜訊傳遞給周圍的弟兄姊妹們的「傳道人」,他們以愛的見證和敢于「犧牲小我,建樹大我」的奉獻生活,堪稱為真正有意義的人生;也是構成慈母圣教會和人類社會群體龐大正能量的重要分子。為此,他們必將獲得永恒的生命!
二.死亡具有三個確定和三個不確定
我們的生命是短暫的。世界是一座橋,智慧人祇會從橋上走過,不會從橋上往下走。人祇是世界上的寄居者、朝圣客。我們知道:我們是天主創造的,還要回到天主的身邊去。今生祇是上主永恒中的短暫一瞥。生命不是一種長期的持有物,人沒有權利把生命據為己有,更沒有權利隨意傷害她。人生是生與死的交替,也是哀與樂的交替。在這個世界上,每天有人歡笑有人哭泣,每天有人出生有人死亡!笣L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三國演義開篇語)。 死亡有三個確定,亦即人人都要死,祇死一次和不久要死;而三個不確定便是何時、何地和何境況(善終或惡終),面對這些我們毫無把握。
人總得要死,時間對人來說,正如一江春水向東流,一去不復返。歷史上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不也和常人一樣都死去嗎?約伯圣人說:「我赤身離開母胎,也要赤身歸去。上主賞賜的,上主收回!梗1:21) 對于何時死亡,人總是捉摸不定,難以預料。人往往怕死,怕想到死,怕看見死,但是人不能不死的。從前有一個法蘭西國王死時哀嘆說:「我的權利不算不大,可是不能不死!」
我國歷史中的秦始皇曾妄想長生不死,求不死之藥,成為千古笑柄。如果我們把精力全部集中在現世美好的生活上,而忽略了「為永生積蓄財寶」(瑪5:20),不成了「生前不努力,死后徒傷悲」嗎?
按最新統計,全世界每天約有十六萬人去世。每小時有六千六百六十六人去世。每分鐘有一百一十一人去世。每秒鐘「嘀噠」就有兩個人去世。哪一個「嘀」輪到你?哪一個「噠」輪到我?我們都不曉得!死亡的忠告:「要警醒」。正如福音中耶穌的比喻:「糊涂的人!今夜就要收你的靈魂,你的財產留給誰呢?」(路12:20)試問:我們自己是不是就像這個糊涂人呢?
事實上,由死而來的恐懼,甚至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但是,人類可以克服對死亡的懼怕。正如《圣經》所言:「愛情猛烈勝過死亡」(歌8:6)。所以,熱心愛慕天主的人,不僅不害怕死亡,反而「視死如歸」。
為人的一生來說,開頭是喜宴,終了是葬禮,其間是平平凡凡過日子,這就是人生,這就是生命的旋律。這旋律提醒我們:人不是這個世界的永久居民,祇是一個奔向天鄉的過客。圣保祿宗徒說:「至于我們,我們的家鄉原是在天上」(斐3:17-20)。我們要學會在世而不屬世,要肯定世界而又超越世界,要牢牢地扎根在塵世之中,同時要堅定地注目永恒、放眼天上。
《圣經》告訴我們:「就如罪惡借著一人進入了世界,死亡借著罪惡也進入了世界;這樣死亡就殃及了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羅5:12)。 生命的歸宿是天主,為一個信仰天主的人來說,死亡祇是生命的改變,并非生命的毀滅。生命不單如白駒過隙,非常短暫;而且滄桑多變,極不確定。誰也無法知道哪一天、哪一時辰是他生命的終點。因此,耶穌要我們警醒祈禱。我們要時時準備接受天主的邀請,早日與天父和好,把生命納入正軌,合乎祂所教導的法則。
為此,教會教導我們要常常默想死亡,為的是能看清人世間的一切,善走正路,歸向天主──生命的根源。根據史書記載,圣嘉祿在書桌上放了一個骷髏,一睜眼就能看到并想到死。還有,圣安濟納主教在一個骷髏上銘刻了兩句話:「你過去像我,我將來像你!
親愛的兄弟姊妹們,我們「但該在天上為自己儲蓄財寶,因為那里沒有蟲蛀,沒有銹蝕,也沒有賊挖洞偷竊」(瑪6:20)。而且,那里沒有貶值,祇有保值和升值。世間的銀行利率就是上調了,可還是不能抵消通貨膨脹帶來的壓力。祇有天國的銀行最穩定、最可靠。因此,我們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善待自己的生命,特別是在臨終的時刻。誠如《圣母經》中后半段所言:「天主圣母瑪利亞,求你現在和我們臨終時,為我們罪人祈求天主。阿們!顾,我們要切記:常常準備善終,「祇有善生才有善終」。
三.基督信仰確認死亡祇是生命的改變,并非毀滅
若從本性來看,人對死亡都有反感,不愿意面對死亡,死亡兩字是忌諱的,為此會采取各種方法避免死亡,好能在世上多多吃喝玩樂,享受世福。這些都是追求名利地位、榮華富貴之人的想法,對他們來說,「人死如燈滅,死了死了一死就了」。所以,那些無信仰者認為活的時候就應該及時行樂,死亡就是生命的終結,根本沒有永生。
可是,我們基督徒信仰確認,死亡是原罪的遺害。死亡祇是生命的改變,并非毀滅,F世的房屋拆毀后,天主在天堂為我們預備了住所。我們現世生命的結束,即是永遠幸福的開始。人祇死一次,死后就不能修德立功了。人死后如果墮入地獄,那是無法挽回的。我們死無定期,一旦離開人世,化為灰燼,聲色之樂,好似南柯一夢,朋情俗愛,盡成云煙。猶如我國唐.杜甫在《可嘆》中寫道:「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乖谏钪,人情冷暖,變化無常。起初可以像一件白衫,瞬息之間能使之變成黑狗。這種事古往今來都一樣,人世間是無奇不有。再者,著名詩人李白也曾賦詩曰:「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
事實上,唯有我們的功勞和罪過留在天主臺前,其余一切「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罪人的死亡是兇惡的、可怕的,因為他良心不安,對天主的仁慈已陷入絕望,他怙惡不悛,寧愿死于罪惡之中。而義人的死亡在天主臺前是寶貴的,因為他死亡時,早已棄絕塵世的一切,毫無牽掛,全心仰望天主,靈魂上充滿了天主的安慰,生前修德行善,已同天主密切結合,靈魂上有天主圣寵,并得到恒心至終的寵愛。善人的離世就是從這個涕泣之谷過渡到永福的天鄉。
在《瑪竇福音》第十六章廿六節說:「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賠上了自己的靈魂,為他有甚么益處呢?」在這短暫的人生旅程中,無人能夠完成所有的夢想和工作。有些人生活平凡,但也可以活得很豐盛和精彩;相反,有些人每天醉心于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看似很忙碌、很充實,但這也未必是有意義的事。我們每個人都應捫心自問:我現在的生命過得有意義嗎?如果現在讓我重新開始自己的生命,我會怎樣過呢?我會改變自己哪種性格和生活方式呢?那么,我為何不現在考慮作出改變,去做有意義和有價值的事情呢?
默想死亡的益處:不但能使我們躲避犯罪作惡,而且能使我們想到人世的短暫,更能激發我們更好地去熱愛天主和珍惜生命。況且,我們「凡自以為站得穩的,務必小心,免得跌到」(格前10:12)。
主內的兄弟姐妹們,我們是有信仰的,我們要看破世俗,「虛而又虛,萬事皆虛」(訓1:1),唯有追求真正的智慧──專務天國和傳揚福音乃人生之最,勉勵活好每一天。如此,當天主收我們的靈魂時,能像圣保祿宗徒一樣說:「這場好仗,我已打完;這場賽跑,我已跑到終點;這信仰,我已保持了」(弟后4:7-8)。再如西默盎一樣衷心贊美說:「主!現在可照你的話,放你的仆人平安去吧!」(路2:28-29)。
在塵世的朝圣旅程中,教會好比母親那般,透過圣事,懷抱著基督徒,也陪伴他走到人生路途的終點,把他交托在「天父的手里」(參閱教理1683)。
為此,我們說死亡是天主來通知我們的使者,意味著今生的見習期結束,歡迎我們進入真正而永恒的生命。我們基督徒因著信靠死而復活的基督,能夠坦然面對死亡。
結束語
親愛的兄弟姊妹們,雖然我們現在健健康康,也很年輕,但這并不代表死亡離我們很遙遠。事實上,世界每天有很多人因為戰爭、疾病或各種意外突然喪生。耶穌說:「你們中誰能運用思慮,使自己的壽數增加一肘呢?」(瑪6:27)我們應認識世俗的真面目,例如:金錢、榮華富貴和名利地位等,棄絕一切虛幻之物,因為這一切都會隨著生命的結束而消失。但我們應尋求永遠能在主的愛內和祂的真理中生活。
基督徒的人生是長途旅行,是一個丟掉過去一切,包括丟掉過去的理想、目標、執著、重擔等,而改走另外一條路的旅行:「無論甚么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而跟從我(耶穌基督),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14:33)。這趟旅行難走、險阻多、而且到死方休。但這趟旅行又精彩極了,走的人會在重重失敗和煎熬中,因著信心而滿有驚喜、祝福、更新,逐漸脫胎換骨、臻于至善、奔向美境──永恒的天鄉。
對基督徒來說,死亡那天雖結束了塵世生活,卻帶來另一個新的開始。他完成了受洗時開始的新生命;決定性地「相似」那藉圣神的傅油而獲賜的「圣子的肖象」;并能分享那曾在感恩祭中預嘗過的天國筵席,縱使他還需最終的凈化,才能穿上結婚禮服(參閱教理1682)。
生命是天主恩賜的最寶貴禮物,我們應「常常喜樂,不斷祈禱,事事感謝:這就是天主在耶穌基督內對你們所有的旨意」(得前5:16-18),努力以言以行去贊美并光榮在天的大父。
最后,懇求天主圣神光照指引我們眾人,使能明白肉身的死亡不是終點,而是新生命的開始;并期待死后,能享見祂圣子圣容的光輝,永遠與天使圣人一起歡聚于天庭。
基督我們贊美你! __________
撰文:夏景曉神父,畢業于羅馬宗座拉特朗大學,教會法律博士
|
|